• 无障碍版 无障碍版
  • 本站地图 网站地图
  • 登录 | 注册
  •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走进盐湖 > 盐湖典故

  1. 盐湖典故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人们往往会想到包公,在民间还会加上“黑脸”二字。这“黑脸包公”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特殊的符号,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戏曲脸谱艺术中,就经常用黑色象征历史人物的刚直不阿、铁面无私等崇高品性。说起包公,还与运城盐池、盐运有关呢,这是运城盐池的荣幸,也是运城地域文化的荣幸。在纵横古今的浩荡的盐文化维度里,可以感知运城的清明正义和人文底色。

  运城池神庙海光楼

  运城是中国唯一一座因盐而建的城市,号称"盐运之城";池神庙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祭祀"盐池之神"独特庙宇,是始自唐代的国家祀典庙宇。池神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海光楼就是其中一处著名的建筑。海光楼面向中条,俯瞰盐池,巍峨壮美。楼前有一副著名的旌表联:"常平乃关壮缪故里辖其民也理应忠心报国;解池本包孝肃旧制治此鹽者首当铁面无私"。这副楹联的作者是明代的喻时(1506一1571),字中甫,号吴皋,河南光州(今光山县)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吴江县令,擢御史,由应天府丞改南京太仆寺卿,迁巡抚福建右剑都御史,改南京右金都御史提督操江,进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拜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入为兵部右侍郎协理戎政,改南京兵部、户部左侍郎,隆庆五年(1571)正月二十九日逝世,年六十五岁。这副楹联意指常平是关公故里,在这里为官就应该象关公一样忠心报国:解州盐池是包公工作过的地方,治理盐业就应该象包公一样铁面无私。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那么包公与运城,以及运城盐池有什么渊源呢?

  先简单介绍一下包公。包公是人们对北宋名臣包拯的敬称。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包拯以清廉公正、铁面无私闻名于世,被称誉为“包公”“包青天”等。包拯的形象被后世民间不断演绎,被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的塑造,衍生出许多轶事传说,有小说《包公案》《三侠五义》,戏曲《陈州粜米》等大量的作品问世。包拯甚至被神化,在民间传其为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之一等等。

  包拯与运城盐运,源自一桩公案。北宋庆历六年(1046),河东盐池主理盐政的太常博士范祥变盐法,推行“钞引法”、亦称“盐钞法” 废除旧盐务管理体制,改革利益分配办法,使坐商与行商分家,这就意味着产、销趋向专业分工方向发展。但是推行新法触动了旧时盐务官吏和当地的豪商列绅、巨商富贾等既得利益集团。范祥就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妄图置其于死地。

  黄庆霖是范祥的左膀右臂,他协助范祥积极倡导和推行“钞引法”在潞盐行商销售方面肩负着重要任务。那些阻碍“钞引法”推行的既得利益集团,少不了受到黄庆霖的指责和打击。黄庆霖招致嫉恨,他们认为只有杀死黄庆霖,范祥就势单力薄无能为力,“钞引法”就会半路夭折,自己的利益就会得到保障。机会很快来了。河东盐池盐务当时由陕西转运使兼管,黄庆霖到陕西巡视潞盐行销情况后,返回河东盐场。当路过解州时被一伙不明身份暴徒用绢带勒死,用砍刀戮尸后被抛尸在解州黑龙潭旁边,其状惨不忍睹。

  此案震惊朝野。宋仁宗接报后,立即命三司户部使包拯从陕西路(今西安市)昼夜赶赴解州,侦破此案,同时了解盐事,主盐政,大力推行“钞引法”。包拯来到解州后,勘察现场,积极开展调查走访。他和几个随从人员轻车简从到解州周围的北门滩、硝池滩、七郎埝、黑龙潭和附近村庄的农家进行了察勘和访问,确定了一些线索和疑点。

  在包拯等人乘小船从伍姓湖顺姚暹渠逆水而上,行至三里桥旁,看见一老妪正在拆洗一新棉被。既不逢年又不过节,崭新的棉被被拆洗,这一反常现象引起了包公的关注。经过查验,棉被里子上隐隐约约能看见血迹。包拯问老妪道:“棉被上的血迹怎样来的?"老妪惊慌失措,支支唔唔,前言不搭后语。包拯命手下等将老妪带回潞村衙门询问,老妪方供出她的小儿子参与移尸的犯罪事实。包拯派人连夜到解州将老妪的小儿子缉拿归案。经过审讯,供出了同案犯无赖毛二、畦户赵荃,以及提供凶器的刘擅园,最后查出了杀死黄庆霖的主谋是盐务旧官吏谭荣培,他不甘“钞引法”推行之后他的利益受到损失,遂勾结原官运车队贴头阮大成,乘黄庆霖回盐场途中用绢带勒死,又收买无赖毛二等几人戮尸移尸荒郊野外等犯罪事实。这些人真是丧心病狂,戮尸的凶器竟然是北方民间常用的大铡刀。

  后来,包公在解州东门口召开所有坐商、行商和农户参加的宣判大会,严厉惩处几名罪犯,重申推行“钞引法”。

  庆历新政时期,也就是1048年左右,包公当了监察御史兼任河东盐池盐务转运使,主理盐政。《宋史·列传七十五》载:“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由于他的调理,颇有成效,后人感其政绩,在解州东门外给他立了一座石碑,以示纪念。

发布时间: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