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湖区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24-11-21 15:59 来源: 区农业农村局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4 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晋农发〔2024〕97 号)和运城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运农发〔2024〕40号)要求,扎实推进我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协同提升生产技能、产业发展能力、农民素质素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2024年,全区培育高素质农民772人(其中中央资金培育272人,省级资金培育500人),全年围绕粮油稳产保供任务培育人数不低于年度绩效任务的60%。全年高素质农民培育要结合2024年盐湖区创建的5个精品示范村和29个提档升级村,根据乡村需求情况开展培训。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主体带头人。面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小微农企)、专业型社会化服务企业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骨干,培育任务184人,资金标准为5000元/人。
(二)乡村治理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面向从事农村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村“两委”成员和农民中的热心人、明白人,培育任务88人,资金标准为2500元/人。
(三)种养加能手技能培育。面向从事种养加的农业劳动者、脱贫农民、农业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培育任务500人,资金标准为1000元/人。
三、主要内容
(一)重点提升技术技能水平。聚焦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围绕全产业链技术或单项关键技术开展培训,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聚焦大食物开发,服务设施 农业、智慧农业发展,根据设施种植标准化园区、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场、智慧农场等从业所需技术技能要求开展技术培训。围绕特优产业,开展小杂粮、水果等特色产业培训和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实用技术及冷链物流运营管理等相关培训;强化绿色低碳、种养结合等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落地应用。加大农机领域培训力度。及时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措施及相关设施装备应用培训,做好师资课程储备。
(二)培优提升产业发展能力。服务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围绕经营管理、绿色发展、品牌创建、市场营销、风险防控等内容开展系统化培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围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等,分领域、分产业、分层级开展系统培育,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三)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素养。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等相关课程覆盖所有培育对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三农相关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农业绿色发展、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耕地保护建设、农业金融保险、乡村治理、农耕文化、农村移风易俗等领域知识、理念和倡导性要求,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四、专项行动
围绕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重点组织好五项专项培训行动。
(一)大豆单产提升培训行动。在全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重点乡镇村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专题培训,重点围绕品种、农艺、农机,加大指导服务和培训力度。
(二)玉米单产提升培训行动。结合单产提升工程,强化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等玉米高产高效技术培训。
(三)小麦单产提升培训行动。结合单产提升工程,强化开展小麦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小麦冬水前移两增一减高产高效栽培、小麦全程病虫防控化学农药零使用和小麦一喷三防提早增次等高产高效技术培训。
(四)专业农机手培训行动。围绕玉米及大豆高质量机播、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和谷子等杂粮全程机械化、油菜机械化育苗移栽、保护性耕作、高效飞防植保、机收减损等重要机械化技术开展实操实训和作业演练。
(五)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培训行动。以行政村为单位,面向小农户开展素质素养提升试点培训。每个机构举办不超过3个班,每个班安排 4-8个课时,培训内容为综合素养课,创新性开展乡村文化和乡村治理相关培训,培育文明乡风。举办培训的村应设置一名联络员,负责培训对象和现场教学组织等工作。需在班级设置和资金支出方面做好区分,可按规定列支课酬、资料费等与培训直接相关的费用,不得列支食宿费用。
五、工作重点
(一)明确培育主体。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主体、乡村治理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种养加能手技能培育。
(二)遴选培育对象。针对国家扩油扩豆战略需求,优先将从事粮食、大豆和油料的农民纳入培育对象,联合粮油种植管理部门遴选培训对象;紧扣我区特优产业需求进行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建立摸底台账;针对农民培育需求,组织有意愿、有需求的农民手机下载“云上智农”APP报名参加培育。脱贫劳动力愿培尽培。
(三)确定培育机构。优选以往农民培育效果好的培育机构承担任务或通过招标等形式遴选培育机构,鼓励优质教育培育机构长期稳定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按照机构申请、县级申报、市级审定并向社会公布、省级备案的程序确定培育机构。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素质农民培育主力军作用,鼓励涉农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等公益性培育机构和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社会性机构承担培育任务并有偿参与实训、观摩、人才使用等培育环节。原则上承担任务的培育机构不得超过5个。也可在全省范围内优先选择50所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省级田间学校)承担培育任务。
(四)明确培育课时。培训班课程学时为45 分钟 1 学时,每半天不超过 4 个学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主体带头人培育按线下培育不少于100个学时,线上培育不少于40个学时进行课程设计;乡村治理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按线下培育不少于72个学时,线上培育不少于24个学时进行课程设计;种养加能手技能培育按线下培育不少于40个学时,线上培育不少于16个学时进行课程设计。线上学时不超过总学时的30%,线上培育服务费按培育资金标准的6%,由培育机构支付。
(五)优选师资教材。建立由各级农业农村及涉农部门、院校的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乡土人才等组成的师资队伍,优选授课教师,建立授课效果考核评价机制。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各级农技人员和农业生产主体及涉农经营服务主体专业人员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鼓励将法律、金融、文化、乡村治理等领域师资纳入共享师资队伍。综合素养课程师资原则上应来自行政事业单位、涉农院校、农广校、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机构。组织开发线上精品课程和地方区域特色教材,严格审核把关综合素养课教材。鼓励培育机构订阅《农民日报》等农业报刊,使农民可以及时了解农业农村政策和掌握农业科技新动向。
(六)创新培育方式。按照“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因时施教”总要求,实施分品种组班、分技术授课、分阶段培训,综合采用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践实训、线上学习、观摩交流等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时效。要按照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模块化设计综合素养课、技术技能课和能力拓展课。以生产技术培育为主的,实操实训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数的2/3,每班不超过 50 人。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农时特点一次性或分阶段完成培育任务。以发展能力提升培育为主的,强调选育用一体化培养,将培育对象纳入发展监测范围。以从业就业技能培育为主的,鼓励在农业企业、农业园区进行岗位实践或顶岗实习。鼓励组织参训农民到先进省市考察学习。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云上智农”APP等在线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考核,鼓励农民自主学习。
(七)严格培育管理。区农业农村局要严格审核开班计划和培育对象(附件2),落实“行政主管部门第一课”,跟踪培训进度,随机抽核培训执行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调整意见,必要时停班整改。承担培育任务的培育机构,每班不超过100人。培育机构要建立指导员制度,按需制定培育计划,量身定制培训课程,优选师资教材,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培育机构按照《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要求,通过过程评价、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评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学员学习成果,对合格者颁发培训证书。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实训要优先选择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信息化管理,参训学员培育信息全部录入“山西省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https://sx.yszn.net.cn)”,确保培育信息可查询。
(八)做好延伸服务。区农业农村局整合各类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高素质农民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农业信贷担保公司面向高素质农民开展信贷、担保、保险服务。组织协调农业农村系统相关管理和技术力量,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体系等专业队伍,为技术技能提升类培育对象提供长期技术指导服务,帮助产业发展带头人获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信贷保险等方面支持。支持农民提升学历层次,依托职业院校、农广校探索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与职业教育贯通衔接,建立农民学分银行,将农民参训、持证信息给予学历教育相应的学分转化和认定工作,促进农民终身学习。
六、加强资金管理。
(一)明确资金用途。高素质农民培育资金主要用于支付需求调查、线上线下培训、实践实训、跟踪监测等与培育工作相关的费用,可以支出学员学习考察期间的意外伤害保险,但严禁以现金直接分发给农民个人,不得列支招投标费用,不得用于与培育无关的支出。
(二)细化支出范围。各机构要依据《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资金管理办法》细化资金支出范围,建立相应的资金管理制度。培育机构要与承担其任务的实训基地明确合作关系,并向实训基地支付场地耗材、实训师资等切实发生的相关费用。农民素质素养提升试点行动的班次,可按规定列支课酬、资料费等与培训直接相关的费用,不得列支食宿费用。
(三)资金拨付方式。区农业农村局与培育机构签订协议后拨付30%,培育机构完成培育任务并进行资金审计后向区农业农村局申请验收,验收合格后支付剩余资金。
(四)强化资金监管。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监管机制,对于挤占、截留、挪用资金和骗取套取补助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对相关责任人及机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七、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项目领导组。
组 长:李海峰 副局长
副组长:王国锋 副科级干部
常跃格 区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
靳高峰 区果蔬发展中心主任
张希文 区畜牧兽医发展中心主任
成 员:张晓蓉 农广校负责人
孙 洁 内审股负责人
王 辉 财务室负责人
王华峰 法规股负责人
张 宽 政研室负责人
领导组负责组织协调项目的实施。制定本级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主要措施、进度安排、资金使用和监督考核评价等,层层落实责任和要求。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农广校,办公室主任由王国锋同志兼任。成员由蔺合华、柴阿阳、李军、王车叶组成。领导组办公室负责培训班的监督、指导及项目资料的完善工作。
(二)强化绩效考核。对标《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对各机构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开展绩效考核。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和“云上智农APP”,组织参训农民对所有培育教师、基地、培育班组织和培育效果等综合管理在线评价,农民满意度不低于90%。组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机构质量效果评价工作。
(三)强化宣传引导。各单位及时总结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好经验、好模式,挖掘高素质农民在带动产业发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中的好典型、好案例,多渠道开展宣传推广,引导农民群众学优争先。每个培育机构推荐1-2名高素质农民增收典型案例。
盐湖区农业农村局